关于仓央嘉措,说他是风流的仓央嘉措是不客观的,客观的说法是“我们看似风流的仓央嘉措”才符合实际。表现上是我们看起来他是这样,事实上呢我们不好说。

   比如汉地喝酒吃肉的济公,看起来他破戒了,事实上呢我们不好说。禅宗有个祖师开悟后也流连勾栏,后来有人教训他,他回答:我自练心,观汝何事?比如上帖提到的葛玛巴,他的印度祖师帝洛巴就以一个乞丐的形象烤鱼吃,他破戒了吗?事实上我们也不好说。但是不是他吃,其他的僧人就可以跟着吃呢?
 
    有句谚语:老虎能跳过的山涧,兔子不要跟着跳!

    说到仓央嘉措的情歌,好多年前我也以为是情歌,今天看来才发现不是那么简单,比如说那三首比较著名的吧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只恐多情损梵行,入山又恐负倾城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世间那得双全法,不负如来不负卿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入定修观法眼开,启求三宝降灵台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观者诸圣何曾见,不请情人却自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动时修止静修观,历历情人挂眼前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肯把此心移学道,即生成佛有何难。



   这第一首描述的情况,其实是每一个出家人出家前备受煎熬的心路历程,这是一个难关。一个普通人要发心出离世间实在不是一见容易的事,确实要放下一切,斩断万缘。在立定决心之前,那种提又提不起,放又放不下心态,那种锯割心灵似的来回拉扯实在是痛苦。世间人发心容易成事难,而出世间人成事容易发心难。


      这第二首描述的情况,其实是描述在禅定的三个阶段“止、观、定”的第一个阶段修止的状态,这也是每个修行人进入禅定前必经的一个妄想纷飞的过程,必须先把各种妄想止住,才能进入下一步。以情诗的形式把定的前行描述出来。


      这第三首和第二首描述的状况类似,但更近一层,“动时修止静修观”,其实讲的不是身体的动静,而是心!心动时要修止,心的止息;心静下来要修观,心生圣观,把纷乱的染污心转成学道的清净心。“肯把此心移学道,即生成佛有何难。”这一句既可以理解为自我检讨,更应该理解为以自我警醒的方式对其他修行人的警示及激励!
 

    这上面对仓央嘉措情诗的解读是在任何其他地方找不到的,是行者的独家专利,全球首发^_^

昨天下午有事,没能上内网,周六加班,可巧看了省略转上来的贴子,谈到天涯上有观点一致,略惊,通读一遍后放心了,详读一遍,看到对“未生娘”的讨论,哑然失笑,笑到坐不住,从座位上站起来。

这个贴子是必回的了!我把这个长篇大论的主要观点及我要商榷及补充的地方摘了下来,逐一说明。

    首先向学识丰富,涉猎广泛的老省及老省的学识致敬;然后向不辞辛苦转贴文章的老省表示较深的谢意,一是因为让我学习了更多。二是因为这个转贴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了自我观点,可见英雄所见略同,给予我信心。三是这种思想的交流实在令人开心。

下面正式开始:

一、总说:

此贴关于仓央嘉措诗歌的观点粗看基本与行者观点一致,但细看有两点不共之处:

1、  论证出发点不同,此贴论证是从考证、文字、翻译等其他地方出发,得到的结论。而行者纯粹从佛法修证观点出发,得到的结论。

 2、论证结论有差异。此贴的结论是否定性的。是情诗吗?不是!是风流浪子吗?不是!另外,在贴子的另外一个位置,对此观点也非绝对肯定,强调是“倾向于”。否定性的结论仅仅是否定此而非肯定彼,剩余空间很大。而行者的结论是范围较为狭窄的肯定性的结论,这就是仓央嘉措的修行道歌。所以引起误解的原因主要有两个:1、文字翻译上的问题。2、佛法修持的专业问题。

    二、分述:

【这上面对仓央嘉措情诗的解读是在任何其他地方找不到的,是行者的独家专利,全球首发^_^  ——天涯“煮酒论史”版有文论仓央嘉措的诗,更穷极考究,阐幽发微。主要观点和行者是一致的,可参阅。】

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啊!行者有点托大,但多少也有点托大的资格。行者的毛病不少,最讨人厌的地方就是特别傲^_^ 今后俺改。

【《仓央嘉措情歌》原文的题目是“仓央嘉措古鲁”,而并非“仓央嘉措杂鲁”。在藏语里,“杂鲁”是有规范的,“杂”是名符其实的“情”;而“古鲁”的含义是“道歌”,也就是说,我们所说的“仓央嘉措情歌”,在作者的原意中,或许是有劝诫意义的宗教道歌,学术著作中一直坚持翻译为“仓央嘉措诗歌”,是比较严肃和客观的译法。】

所以把此贴的后面一段提到最前面来说,是出于对于一种对较为客观的观点的尊重!

《仓央嘉措情歌》原文的题目是“仓央嘉措古鲁”,就是道歌的意思,学术著作坚持翻译为《仓央嘉措诗歌》,相对来说较为严肃客观和宽泛,但行者惜乎这种严肃和客观不够彻底,更严肃和客观的观点是什么就翻译什么。在佛经的翻译里面,有密咒不翻的说法,仅仅音译。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因为在有多义的情况下怕意译后执着于一个意思,宁愿音译,不愿歧义,以免给后学者造下障碍。

【第一部分:仓央嘉措诗歌之谜,他的诗歌是情歌吗?我的结论,不是。】

第二部分:仓央嘉措私生活之谜,他是那个风流的浪子活佛吗?我的结论,不是。】

【第三部分:仓央嘉措死因之谜,到底死于何时、何地,最后给出我的结论——仓央嘉措的死因既不是“不守清规”,也不是“是假达赖”,他死于一只看不见的手。】

【 我的意见倾向于认为他的诗歌不是情诗,但先说明白了,倾向于。】

【我也可以自揭老底地说,我没读过藏文原本,我也不会藏文,顶多学过一些发音不准的咒语。】

总结上述结论,倾向于不是情诗、不是浪子。

行者的观点非常清晰:此是道歌,此是权巧化现类似济公、葛举祖师帝洛巴的证量极高的青年僧人。

关于生死之谜及死因,此贴观点确认为死了,死因是看不见的手。

非常明显的非此即彼的二分法,红尘中人有这种想法太正常了。

而行者的观点则有点匪夷所思,对于他的境界来讲,已经不可以用常人的生死来衡量了,他或许是无生无灭,生死自在的境界了。无须谈生死,更谈不上死因了。如果有人喜欢考证这个问题,他去考证好了。这个问题对行者来讲,不是问题。

岂不闻禅宗五祖弘仁的临刑偈“将头临白刃,犹似斩春风。”别人被砍头,喷的是血,五祖被砍头时,喷的是丈高白乳。如果大家因为年代久远不可考证的话,大家可以看看现在日本的鉴真大师的肉身不坏相,九华山的朝鲜僧人金乔觉的肉身不坏相,目前还供在广东韶关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肉身不坏相。

在后面的贴子里提到什么秘戏宫中乐事稠 ,很多人以为是艳诗,这才是真正的“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。”

其真正的含义是:宫中为藏传佛教常用名词密严法界宫,为无生大空性,为表达这个有而无体的状态,安立的一个名词而已。秘戏及乐事,因为这种空性为自证境界,凡夫人无法思量,所以称为秘密,在此境界而不执著于此境界,被视为如同游戏,合称秘戏。这种空性境界自生无边无垢喜乐,故称乐事稠。

比如说极乐世界――世间缘何称极乐,只因百苦不能侵。

有个跟帖说什么一辈子不能ML,太亏了等等,大约这个意思吧。

只吃过糖的人不知道吃蜜的甜,只晓得做爱的人不晓得还有坐禅。四禅之乐层层递进,已远非世间欲乐所能比,何况凡夫人不可思议的空性大乐呢!

这空性大乐能有几个人能有体会,有些人祖宗八辈听也没听说过“空性”这个词啊。

【他的诗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,一种姑且叫做“政治诗”,抒发他处于政治漩涡中的矛盾心情和厌倦情绪;一种姑且叫做“佛法诗”,记录他学佛的感想、修持的心得。

  当然,我认为也存在第三类,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感而发的“生活诗”。我这么说的原因在于,好多诗我实在看不出是政治诗还是佛法诗,把它们打包成一类,就叫生活诗得了。】

 【 对这一类看不懂的东西,有学者认为不宜从情欲方面解读,这个我接受,我也不是那么读的,但学者们又说,需要具备一些佛教知识和藏传佛教修持工夫的人才能理解,这我可有点不同意,仓央嘉措写它干吗?如果他想写一种对宗教的感悟并让大家理解,就应该通俗些,否则,那叫咒语,不叫诗。】

  【前面说过,此处再声明,本人不会藏语,也没见过藏文原本,只能通过汉译本来理解。不过,这个过程也挺有意思,因为在我手头掌握的几种汉译本中,确实能找到政治诗和佛法诗的蛛丝马迹。】

再次申明:没什么政治诗,纯粹是道歌,自证境界的心得。所以写的不通俗,因为不是给普通人看的。

【这些含义,还得靠佛家的观想方法来说明:观修练到一定层次,不是看到佛菩萨,而是佛菩萨与自己合二为一。所以,“不请情人却自来”可以说是仓央嘉措修持观想的一个心得,也记录了他修持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——此时的仓央嘉措,也许不用眼观的办法,而是可以在心里很快地进入观想的层次了,这就是“不请却自来”、“不曾意想”的含义。】

  【至于是“心中”重要,还是“眼前”重要,这个问题还是留给佛教界的人士解答吧。】

这个问题,本帖没有给出答案,我的贴子已经给出明确答案:这仅仅是描述修定前的必经的一个妄想纷飞的初级前行阶段。

【“静时修止动修观”在古汉语里不是“静该怎样”、“动该怎样”两件事,而是将“动静”和“止观”拆开写了,这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结构方法,因为我们实在无法将“止观”分为“止”和“观”,它们应该是一门功课——“止观”,这是一切禅定的精华,佛家的必修功课,观想便是其中的要义。】

这个地方的理解大多错误,非修行人犯这个错误完全可以谅解,但给别人造成误解就不好了。止观确实要分开,然后再合上。

这里特别容易误会,要说清楚了:

广义的禅定,包含止、观、止观双运。

狭义的禅定唯一是止观双运,这里面又分为四禅八定,这里不再往下详解了。

止的梵音为奢摩他,为定的意思。观的梵音为三摩钵,为慧的意思。止观双运的梵音为禅那,为定慧双修的意思。

这里止是一、观是一、止观合起来又是一,先止身心修定,后观一心生慧,最后由定生慧,定慧双修,进入禅定。这里表述上有这么一个次第,实修上各各不同,不可一概而论。

举个不恰当的比喻,就象小孩儿数脚趾头,止就是先按住脚不动;慧就是大拇指、小拇指的挨个数;止观双运就是大孩子的认识,不管你是动是静,都是十个脚趾头。

 【而“娉婷”是佛,“少女”、“佳人”、“情人”怎么就不能是佛呢?】

这里呢,是这样的。在藏传佛教里,有佛、本尊、空行护法三根本的说法。其中的空行护法是佛法及修行人的守护者,以男性形象显现的称为金刚勇士或金刚力士,以女性形象显现的称为空行会众,好象也有称为空行母的说法,但在汉传佛教里,较少这种以女性形象显现的守护者,但在敦煌的壁画里面,有天女散花等等的形象。

这里的娉婷、少女、佳人、情人等应该是翻译上的障碍,应是在修行境界中空行会众迎接的描述,并不是指佛。

【我的分析方法是尽量清除掉头脑中关于仓央嘉措的民间形象,那些段子和传说我不考虑,也不把他当诗人,而是回归他的真实的历史形象——活佛,那么,他的身世和身份告诉我们,给他第二次生命的、能让他完全以圣洁的母亲来尊崇的,第一个是栽培他的桑杰嘉措,第二个只能是佛。】

因诸佛从般若(勉强译为智慧)中生,故称般若为诸佛之母,简称佛母。所以,此处他所赞颂或描述的唯一是止观双运中无垢自生的般若智慧。

【从东边的山尖上,白亮的月儿出来了。“未生娘”的脸儿,在心中已渐渐地显现。

 【 于道泉原注:“未生娘”系直译藏文之ma-skyes-a-ma一词,为“少女”之意。】

   下面就重点讨论这个令我暴笑的“未生娘”的问题了,真是服了这些翻译。这简直是翻译界一天大的笑话!

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生理知识:石女,民间称为“石芯子”,指先天性不能性交的女人。

又分为真性、假性两种,真的真的没办法,假性石女,开刀可治疗。

     藏文之ma-skyes-a-ma一词,实际是石女的意思。在仓央嘉措的诗歌里,怎么会出现石女这个词呢?就这一词的原意讲出来,还是不免给人以性的遐想^_^ 怎么能给道歌联系到一块儿呢?

     在佛教典籍里,经常出现龟毛、兔角,石女之子的臂喻。乌龟哪里有毛,兔子何曾生角,真正的石女怎么可能生儿子?经典里用这几个例子来臂喻仅仅可以用名词来安立,但实际上找不到的东西。

     在这首诗里,还不是这个意思,是个引申义:无生! 石女――无生。

翻译为“未生娘”,实在是太搞笑了,未生有点接近,但后面加个娘,没生孩子能称为娘?如果说是姑娘,过去来说那个姑娘生过孩子,何必再谈未生?现在生孩子的姑娘多了,但过去这样说是骂人的!

下面我来补充翻译一下这首诗:

面朝东方,以须弥山一样安然不动的跏趺座姿,在头顶的上方观想出明月般皎洁的白色座垫,从无生无灭的空性当中虽无而现的明晰的显现出佛陀的形象来。

意思是说:面朝东方跏趺坐,在头顶的上方观想白色座垫,在座垫上方从无生空性当中成功的观想出圣者佛陀的形象。

最终结论:行者认为此是道歌。至于其他人怎么认为,那您想怎么认为就怎么认为就是了。行者认为这个世界很苦,如果读者认为很快乐,那有什么不可以的呢?您继续快乐就是啦。

欢迎继续讨论^_^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